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2022-09-06 17:10:55 3967

摘要: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9月18日,“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展出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16件当代艺术作品,是龙门石窟文物首次来到上海。千年前的北魏“龙门二十品”、北魏至唐代的造像与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展。...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9月18日,“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展出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16件当代艺术作品,是龙门石窟文物首次来到上海。千年前的北魏“龙门二十品”、北魏至唐代的造像与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空间中对话。

澎湃新闻获悉,这也是上海大学和河南省文物局在文博领域战略合作框架下的首个工作成果。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致辞中表示,未来双方将在考古发掘、研究阐释等文博事业发展领域持续互动合作。

展览现场

龙门石窟是云冈石窟的延续,始凿于北魏太和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在长达1400余年的时间中,每一个朝代都对其都有修复和继续创作,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北魏是龙门石窟的第一个兴盛期,北魏时期的造像约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平城到洛阳,龙门石窟中北魏造像多面孔清新,身材瘦长,颇有一种文士之风。唐朝是龙门石窟的第二兴盛期,造像也与北魏时期有明显的不同。两个时代造像艺术,以及其背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在展览中可见端倪。

展览入口,一尊唐代佛坐像,国家一级文物,高199、宽79.5、厚67厘米,征集;坐像和台座为系整体雕刻而成,肉髻表面遍布波状发纹,正面作“品”字形。右手残失,左手食指、中指伸直。衣褶在膝前向下弯曲,袈裟下摆垂覆于八角形台座上。

北魏的“秀骨清像”与“刚健质朴”的碑刻

从仿唐代万佛洞式样的展厅入口进入,迎面而来的是一尊唐代圆雕佛坐像。伫足凝视,佛像面容恬静,上扬的嘴角带着来自唐代的微笑。

视角转向一尊北魏小佛头,石凿之间的“秀骨清像”一览无遗。相比大同云冈石窟,龙门北魏造像更接近南朝,在北魏建都平城的时代,就不断受到南方的影响,也有因南方政权更替而投靠北魏王朝的东晋皇族,他们带来的魏晋自由豁达的精神,不断地影响着中原故地的新居民。到了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制度,南朝文化审美也潜移默化影响了的龙门石窟的新样式。

菩萨头像,国家二级文物,北魏(386~534年),高19、宽11.5、厚8.5厘米,1987年龙门石窟西山火烧洞前出土;该菩萨面目俊秀含蓄,呈闭目沉思之态,头戴宝冠,冠中间饰一自空而下的飞天,两侧为相对的飞天,装饰极为独特,表现出北魏晚期的清秀风格,雕刻精湛。

展出的虽只是一件小佛头,但其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透露着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尤其头饰上雕有的三身飞天,线条概括飘逸,仪态万千,耐人寻味。

展览现场,3D打印的古阳洞北壁上层“杨大眼造像龛”、“魏灵藏造像龛”“始平公造像龛”

展览还带来古阳洞北壁上层、距地面5米的“杨大眼造像龛”、“魏灵藏造像龛”等三龛的3D打印复制品。古阳洞开凿于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北魏“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

“杨大眼造像龛”和《杨大眼造像记》,尖楣圆拱形龛,龛内雕刻一佛二菩萨像。主佛着袒右佛衣,施禅定印,结跏趺坐,背光上分层雕饰坐佛、飞天、火焰纹,雕刻手法郁郁沉静。

此次展出的虽只有三龛,却涵盖了古阳洞近百佛龛的诸多特点,雕造装饰十分华丽,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也丰富多彩,变化多端。龛楣常见的联珠纹、葡萄纹、忍冬卷草纹雕刻,也传达出西域传统艺术题材的深远影响。

以“杨大眼造像龛”为例,龛楣中心刻庑殿顶殿堂,正脊中心有金翅鸟,殿内释迦佛端坐,佛殿下二龙回首盘绕、下半还可见希腊式柱头样式;龛内释迦结跏趺坐,两侧菩萨侍立,具有鲜明的犍陀罗艺术遗风。

“杨大眼造像龛”主佛,脸型瘦长,略带微笑,属于典型受南朝影响的“秀骨清像”式风格。屋形龛楣是典型的汉式建筑风格,反映了迁都洛阳后北魏佛教艺术接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龛主杨大眼是北魏名将,此龛乃其为孝文帝祈福所造。

龛右侧的《杨大眼造像记》为“龙门四品”之一,刻于北魏景明正始年间(500年-508年),碑额上刻“邑子像”三字,所刻文字歌颂北魏将领杨大眼军功显赫的一生。

其中写有“路径石窟,览先皇之明踪,睹盛圣之丽迹,瞩目彻霄,泫然流感。遂为孝文皇帝造像一区,凡乃众形,罔不备列,刊石记功,示之云尔,武。”

那是504年正月,杨大眼将军率军北归,路过伊阙,就在当时开凿不久的古阳洞,杨大眼凝视正壁主尊大佛,感动得流下眼泪,于是决意为已故的孝文帝造一尊佛像。所以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丽迹”。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摄古阳洞, 左为杨大眼龛,右为魏灵藏龛,从照片看杨大眼龛佛首早已残损

《杨大眼造像记》属于脱尽隶法、斜画紧结的邙山体。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其列为峻健、丰伟之宗,点画轻重对比明显,用笔圭角尽露,沉厚恣肆,其点画刀意显著。其右“魏灵藏造像龛”的造像记与“杨大眼题记”,或疑同出于一人之手,但《魏灵藏造像记》在民国十年(1921)后为盗石人凿损百余字,现仅存上半数十字。

展览现场“龙门四品”拓本

展览中有一板块,展示了“龙门四品”拓本,除了通过题记了解最一手的历史外,其实它们是随着金石考据学派的兴起进入世人视野的,又随着碑帖学的兴起渐被书家尊为北魏书法的代表之作。魏碑的字型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康有为评价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在拓本可遥望魏碑的价值所在。

魏灵藏造像题, 拓片,北魏(386~534年),高45、宽36厘米,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北壁;全称《陆浑县功曹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北魏太和景明初立,刻于古阳洞北壁。额中竖题“释迦像”,左题“薛法绍”,右题“魏灵藏”。碑文记录了造像者官职、姓名、籍贯及发愿祈福的祷语。

龙门造型中的文化变迁

唐朝是龙门石窟的第二兴盛期,造像也与北魏时期有明显的不同。展览第二部分从秀骨清像,进入“丰满圆润”的唐代,唐代的雕像平稳而祥和、曲线和谐,变化多样,融入了中原民族的特征。展览中最大的一尊佛坐像便来自唐代,连底座近2米的高度透露一派大唐气象。

佛坐像,国家一级文物,唐(618~907年),像高170、宽106.5、厚72.5厘米 ,座高95、宽112、厚89厘米,征集;该佛像结双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莲座上,肉髻螺发,脸颊丰满圆润,着通肩式袈裟,裙裾覆垂于台座,衣纹刚劲而有节奏。右手应施无畏印,左手扶膝。

进入唐代的部分,看到了多变的线条,以及写实雄健的佛教艺术造像。无论是舒坐的佛像、还是力士、飞天,动态自由活泼,其中不少是新中国成立后龙门石窟西山奉先殿遗址、西山宾阳洞附近等地出土的,还有一尊小飞天,憨态可掬、天然舒展,为1953年由青岛海关移交。

飞天,国家二级文物,唐(618~907年),长48、宽23.5、厚9厘米,1953年由青岛海关移交;该飞天双手向前,身躯呈L形,腰身柔软,帔巾飘举,体态优雅,当属盛唐时期作品。20世纪30年代被盗。

从这些不同样式的雕塑,可见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昌盛,促进了佛教的繁荣,这使佛造像艺术再迎新高峰。当时的佛像在艺术上追求雍容华贵、庄重典雅。于是佛造像一改南北朝时期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透露着圆润柔和的美感。

唐大中四年造像塔,国家一级文物,唐(618~907年),高59、直径60厘米,1989年龙门石窟西山宾阳洞附近出土;该塔段是为洛阳圣善寺僧怀则位于龙门天竺寺东北的墓地所立的幢塔基座,由门人比丘绍明造立于唐大中四年(850年)。塔段为矮壮圆柱体,中西风格结合。

众所周知,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大卢舍那像龛,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740年,日本圣武天皇依照龙门卢舍那模样,在奈良东大寺铸造了金铜卢舍那佛像,可见当时唐文化的影响力。这也可以看出,龙门石窟经历了北魏发展和唐代的繁荣,其灿烂的文化不仅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影响了亚洲及中国周边国家。

舒相座菩萨像,国家一级文物,唐(618~907年),高86.5、宽44、厚45厘米,2000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该菩萨面部丰满圆润,肌肉写实,身饰项圈、帔帛与璎珞;腰束大裙,腰部细窄而鼓腹,半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台座上。宽大轻薄的裙裾覆盖莲台,衣纹简练流畅,莲瓣刚劲有力,呈现了盛唐雍容华贵的菩萨姿态。

从北魏到唐,通过龙门佛像,看到的不仅是佛像造像的发展,亦是承载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佛像的造型艺术,更是历史和社会的沿革。

展览也延展至今,通过回流文物讲述20世纪初龙门石窟也因为西方探险者被世界知晓,后遭盗掘,给留下的满目疮痍。据统计,目前已知流散在海外的龙门石窟佛像多达200件以上,而实际数字更是无法估量。此次来沪展出的有3件海外回流的佛头像,均为2005年由美籍华人陈哲敬先生捐献回国的,也由点及面,让人了解回流文物的不易。

佛头像,国家一级文物,北魏(386~534年),高32、宽14、厚12.5厘米,原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高树等造像龛佛头,2005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佛像系北魏后期龙门佛教造像艺术“秀骨清像”的范例,20世纪初期被盗凿,运往法国,后流落比利时,1991年由美籍华人陈哲敬收藏。1992年专家确认为古阳洞北壁高树解伯都等三十二人造像龛主尊的头部,该龛造像题记为龙门二十品之一。

上海大学一直重视海外流失文物的研究,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今年11月14日,上海大学还将承办联合国“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的中国主会场活动。

观世音像龛现状图(左)和1910年拍摄的资料图

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提出“回归历史,再现芳华”数字龙门的主题构想,采用数字技术对石窟文物进行虚拟修复,针对文物本身遗失或损坏的部分,利用文献资料、图像信息,按照一定规则对其进行修补,复原其历史样貌,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复制文物最初诞生的模样。

观世音像龛 3D打印(左)和虚拟修复(右),唐(618~907年),高112、宽65、深30厘米,龙门石窟西山万佛洞前室南壁

此次展出的一件龙门最著名的万佛洞洞口南侧一尊观世音菩萨像的3D打印和虚拟修复像。即便是跟团游,导游也会特别指出这尊将璎珞甩在身后的、身姿婀娜的观音像,并戏称其为“下班的观音”。据说,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也曾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将其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张健君作品《龙门罗汉》(1979)与唐代“力士像”(国家一级文物,1953 年龙门石窟西山路洞前出土)

此次展览另有一个特点是“古今对话”。如通过生于河南的艺术家的龙门写生让观众从艺术家的视角看风景;又如唐代佛像边有张健君在1979 年龙门石窟的现场创作性写生……这些对话相对直观,让人一目了然。

韩子健作品《指月》倒影着唐代佛像

也有一些与场景配合的对话,比如,韩子健创作于2010年的装置作品《指月》,这件作品缘于1993年艺术家第一次来到龙门石窟,直面佛教造像的感动。而此次根据展览空间对《指月》进行了重新的组合,亦是当年作品的观念延续。展览最后,一尊唐代立佛倒影在当代作品的镜像中,构成了一种时空链接。

古今对话,或者说当下艺术家向古代经典致敬古来有之,其中“龙门四品”就与嗜古成癖的清代书法家黄易有关,因为他在龙门的访碑活动,使得古阳洞内北魏造像题记走出孤寂的崖壁,走向士人的书斋。尽管与古代文物从厚重的历史中来,传递出层层信息相比,当下的创作略显轻弱,但也让人看到了当下艺术家对于传统的思考和延续。

展览开幕现场

注:展览由上海大学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和龙门石窟研究院承办,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8日。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大学校园暂时未对外开放。展览后续将持续推出学术讲座、艺术家对谈等活动,所有重要活动都将配套线上直播,也将推出线上全景漫游导览。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施鋆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